中文名: 男孩在飛翔
製片國家: 美國
導演:
Stewart Halpern,Lenid Rolov
主演:
Jason Cavallo / Brandon Delcampo / Tone Desario
上映年度: 2002年
語言: 英語

《男孩在飛翔 When Boys Fly》是部記錄性電影本身的資料是62分鐘
Circuit Party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回1970年末期,一個紐約的club以“Weekend Get-away“的構想出發設計出一個月一次的大型馬拉松舞會,並向世界招手。而另一個在Columbus (在Ohio州的大城市,最有名的應該是他那全美排名很好的州立大學跟其大學城),開始用紅色當作舞會主題,而這個因此被人稱為“Red Party“的Circuit Event實在太轟動了,在北美各地紛紛如雨後春筍出來的gay party,也都用顏色來取名(如東西兩岸一年各一次的“White Party“、加拿大Montreal的“Black & Blue“)。而首要發起的Red Party一連舉辦了25年,直到創辦/發起人Corbett Reynolds去世為止。

而一般來說除了音樂的本質性上跟Rave Party很不相同外,Circuit Party的主辦單位事實上都比Rave Party有規模有組織;party promoter跟大型GLBT非營利組織一起合作,再把營利均分回饋到GLBT community是很常見的情況(另一個理由後面會提到)。也同時,Circuit Party吸引到的年齡層與地域性也更廣。Rave Party的舞客通常為local年輕人(之前提到緣起有說過Rave Party起因為歐陸經濟不景氣,失業/看不到未來/根本沒有未來的年輕人投身於徹夜的party),Circuit Party則通常招引來的out of towner要比local的人更多(且更世界性),也甚至,有些舞客會有“遊牧民族“ -- 從一個circuit party追到另一個circuit party的情況發生。(譬如住在L.A.的人到Palm Springs參加上半年的White Party,飛到東岸Miami參加下年度的White Party,或甚至到Montreal參加Black & Blue,另外再到澳洲參加Mardi Gras)。

北美同志族群多視這些Circuit Party是GLBT community內的盛事,同時更是一種自我認同自我肯定與鼓舞的一個經驗。回想看看十年甚至二十年起,尤其住在廣大北美零星小市鎮鄉村的同志們,可以第一次在同一個場地見到這樣多自己的同類人,那樣的興奮感跟“自己原來不是孤獨或是特例“的同才儕認同感,會有多麼強烈!
Circuit Party因他的特殊性與文化性,的確造就了正反兩面極不相同的爭議性評價。
2002年出品的紀錄片電影When Boys Fly即在講述Circuit Party文化(不知道這跟台灣的術語“趴場“是否一樣,或其實所謂的趴場指的僅是sex party??),影片主軸在幾個年輕人身上,並從參加party之前的心情(專訪,記得這是一部紀錄片!),一直到中間參加Party才不到三十分鐘就有人被送上救護車進急診室(藥物濫用),再到party後每個人的想法與個人後來的發展。


嚴格來說這部紀錄片僅僅很表面的帶到drug use跟casual sex以及一些gay community存在的特殊現象(其實也可以歸類到casual sex的大帽子下,不過比較是很久以前寫過的文章“I’m single, in this zip code!“之類的現象,或是couples到這種場合去找3some或各玩各的再裝作什麼都沒發生地一起回家等)。

以上海報及詳盡的介紹引用自金星與火星的連線
http://marsnvenus.pixnet.net/blog/post/19242682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褲 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